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722章 辽东英雄(1 / 2)

却说辽东太守公孙康,在其父公孙度死后继位,因擒斩逃亡的袁尚兄弟,将其首级献予曹操,被拜为左将军,封襄平侯。

公孙康自此在辽东秣马厉兵,大破高句丽,陷其国都,并讨伐韩濊,设置带方郡,自此威震海外,自称辽东侯、平州牧,恃远不服。

其后曹氏日渐衰微,公孙康图谋河北,欲借助占领东莱诸县的营州刺史柳毅袭取青州,却不料周瑜黄雀在后,弄巧成拙,自此与中原断绝联络,征服三韩、沿海诸岛,沿海之地莫不臣服,便自封辽东王。

恰在此时,曹丕不敌刘琦威势,派人求援,封车骑将军割让辽西,并许共分幽州之地,公孙康自认为天时已至,留其弟公孙度守辽东,领精兵五万联合辽西乌桓各部三万余人进入幽州。

兵至右北平后,不料度辽将军阎柔不遵王命,起兵阻挡大军,公孙康分兵讨之,将阎柔逼至渔阳山中,本欲将其彻底剿灭,因鲜卑军进入幽州,掠夺地盘,便放弃阎柔来与鲜卑军抢地。

两军在蓟城对峙数月,曹丕几次催促,许诺让出冀州各州郡府库物资,双方才在潞河盟誓,以河为界各自罢兵,往冀州来争抢资源。

兵发之际,长史凉茂劝道:“中原能人辈出,刘琦又是命世之才,今曹氏将灭,将军当守两辽之地坐观成败。若兵进河北,辗转万里之外,纵孙武再世、张良重生,亦难善其事也!刘琦兴汉在即,将军若助纣为虐,自取其祸,望将军明察焉!”

公孙康正意气风发,闻言冷笑道:“昔日曹贼兵进南阳,邺城无守备,孤欲驱兵直取邺城,汝便用此言谏止,言曹操不可敌也!孤当初若发兵,已为河北之主多时矣,今曹氏败亡,又言刘琦命世之才,孤亦从天命而定海外,何惧于他?”

原来当年公孙康继位,想趁着曹操南下与刘琦决战,出兵袭击邺城,夺取河北,被凉茂劝阻,事后懊悔不迭,此次已经到了冀州门口,嘴边的肥肉哪肯放弃?

凉茂再劝道:“昔日曹公强盛,未料刘琦如有神助,今天下已有其七八,功高德广,天下莫从,将欲中兴汉室,此天意不可逆也,将军熟思之!”

公孙康大怒道:“竖儒不知时机,几误我大事!岂不闻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?古之成大事者非唯天时,亦用人力也,汝休得多言!”

遂不顾劝阻,留长子公孙渊守潞县,以防鲜卑军和阎柔偷袭,次子公孙晃守右北平,负责调拨钱粮,留凉茂辅佐,自领十万精兵抢夺冀州。

公孙渊以老将柳毅为先锋,取章武、攻南皮,三月时间便拿下渤海全境,正欲继续南下夺回青州,探马来报周瑜又接管青州兵马,一时间不敢贸然出兵。

正秣马厉兵准备决战,忽闻河北大变,曹丕被灭,刘琦登基称帝,众文武震惊莫名。

公孙康听闻消息再三确认,拍案大骂道:“当真虎父犬子,想当年曹孟德纵横中原,横扫河北,所向披靡,这曹丕怎得如此不堪一击?”

他本想借魏军和鲜卑军牵制汉军,好取回青州,打通东莱通往辽东的水路,如此一来便可控制整个沿海区域,于渤海湾大造舟船,像江东那样固守等待时机,哪知汉军动作如此之快。

参军张敞谏道:“汉军势大,青州又有周瑜镇守,不可与之争锋。鲜卑军屠戮境内,刘琦必首诛异族,不如趁机退出冀州,守右北平保辽西,安定王业可为长久之计。”

“军师此言差矣!”大将柳毅出列道:“大王世居辽东,只因难与中原接壤,如龙困浅滩,不得施展。今已兵至中原,安定渤海之隅,此时退兵,岂非前功尽弃?”

公孙康忌惮周瑜之能,问道:“将军有几分把握能取青州?”

柳毅乃是公孙家最倚重的大将,曾协助公孙度东伐高句丽,西击乌桓,向南取青州东莱诸地,战功赫赫,平生未逢一败,对周瑜偷袭一直耿耿于怀。

公孙康继位后,封为大将军、东莱侯,更对青州念念不忘,此番倾巢而出,柳毅极力助战,恰逢周瑜领兵,自然要一雪前耻。

柳毅抱拳道:“周郎小儿先前用诡计袭某背后,故而有败,若论正面交锋,我辽东兵马何惧于他?那江东军卒向来矮小文弱,更不善步战,到了北方又水土不服,不堪一击,大王当知孙策广陵遇阻、孙权合肥之败,若非刘琦鸠占鹊巢,孙权又在淮南败于曹操之手矣!中原人皆道周瑜文韬武略,智谋无双,如今却守而不出,可见一斑。”

“有大将军统兵,孤何惧哉?”一席话说得公孙康信心十足,大笑道:“看我辽东铁蹄,踏碎江东鼠辈。”

遂命柳毅领兵三万,出南皮往平原进发,自领大军随后接应,准备趁着汉军与鲜卑军交战拿下青州。

汉军细作早已将消息报知周瑜,此时江东众将也等待多时,纷纷来帐中请令。

先前陆逊奉命守青州,坚守不出,大家眼睁睁看着其余各路势如破竹,杀敌立功,等得焦躁,本以为换了周瑜马上就要开战,没想到两三月过去,还是一如往常,此时敌军杀到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